“我看一个同学咳嗽挺厉害的,正好手边有个梨,就给他热了热,让他吃了,这没什么吧。”
“我空闲的时候,剥了点儿核桃,看到他们过来就让他们吃了。”
“当看到他们感冒的特别厉害的时候,我会给他们刮痧、拔罐。”
“我这些只是举手之劳啊,在一块住久了就像家人一样,家人间互相关心不是很正常吗?”
文瀛十四斋的宿管阿姨全名王丽君,大家都亲切地叫她王姨。王姨来自临汾侯马,年来到太原的她经过面试从事了这份工作,从之前管理令德四,到后来调到文瀛十四,接手哲学社会学学院调整后的第一届学生,期间经历了三任主任,至今已经十年。十年前,她的女儿考上山大附中,她觉得孩子年龄小,害怕孩子突然从家乡到了省会城市,生活自理方面和心理接受方面有一定的困难,于是她跟随孩子,来太原陪读。初衷是为了打发时间找到这份工作,却从此与山大结了缘。
从王姨开始从事山大宿舍管理员的工作,她就把宿舍楼里的所有同学都当成自己的儿女来相处。王姨会刮痧和拔火罐,有一次她看到两位同学感冒的特别厉害,还有些上火,在下班后主动到学生宿舍给他们刮痧,拔火罐。
(图为王姨的拔罐工具)
看到有同学嗓子不舒服,阿姨会拿起手边的秋梨给他们煮着吃。还会把自己剥的核桃分享给同学们。跟同学们聊天、交流,给他们剥核桃、煮梨,这些在王姨的眼里并不算什么特别的事儿的事情却让文十四的同学们倍感温暖。为了感谢阿姨的关心与照顾,大家会在生日时,给阿姨捎上一块蛋糕,在平安夜时,送给阿姨一个大苹果,以此作为回报。点点滴滴,满是温情。
阿姨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学生是她之前在令德四斋上班时遇到的,一个日语专业的男生,大四时要考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落榜之后打算去找工作。王姨觉得在宿舍楼里四年的相处她能够把握大部分同学的性格。“因为他是那种不服输的性格,他来找我聊天时,我就告诉他,钱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挣,但是如果你把这个学校错过了,你肯定会留下一生的遗憾。之后他工作了不到半年就给我打电话说要去继续考研,最后也就考上了。现在也会经常给我打电话聊聊现状。”王姨对同学们的关心以及和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让很多学生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图为王姨与文瀛十四斋同学合影)
“我觉得我这份工作的着眼点就在于关心,并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而不是因为自己年纪大,就对学生一味说教。我觉得我与这栋楼里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真实自然的状态,它和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沟通不同,面对老师,学生总会有些紧张。而我希望我能在他们面前扮演妈妈一样的角色,学生们在我面前能放开了聊,将自己的个性和一些想法释放出来。”这句话,道明了王姨对宿舍楼里管理模式的基本想法。“特别感恩这十年,遇到山大,遇到你们!”王姨觉得自己虽然脾气有点急,但一直被学生们改变着,温暖着,她感觉和学生们年轻一辈的人相处,能够弥补她们这个年龄段的很多不足,更好地接受新事物。“与你们处成朋友,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核心。我们的相处是一个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的过程。”基于这个观点,她经常跟学生聊一些生活上的感悟,分享正能量的事。
至于为什么用这种模式跟学生们相处,王姨说她是经过很多思考的。王姨的孩子还小的时候,她对孩子太过严厉,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等到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不对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了。她想用这种与同学们平等自然的相处模式方式来弥补之前的缺憾。并且王姨觉得宿舍是学生们在学校里最轻松最真实的一个地方,应该给他们提供这样的环境。
每天看到同学们陆续通过门禁进入宿舍,伴着一声声滴音,王姨都会面带微笑地和学生们打着招呼:“同学,考研了吗?”“外边冷,多穿点衣服小心别感冒了。”一句句亲切的话语,如同冬日里的暖阳,驱散了手脚的冰凉。因为孩子在外地,在生活中并不能完全顾及她的方方面面,所以阿姨平时有什么事也第一时间找楼里的学生帮忙。她觉得学生们在精神上给了她很大的愉悦。“现在技术更新换代快,高科技的东西我不太会用,学生们也非常乐意帮我处理些电脑、手机方面的问题。我这儿也经常性的聚这么多人。这就特别像一个家的样子。”王姨笑呵呵地说道。哲院举办的活动,王姨大多知晓。无论是篮球、足球赛,还是元旦晚会,只要有时间,她都会去捧个场。每年运动会,在田径场上,经常能见到阿姨加油助威的身影。
现在到年底了,王姨说她们的工作更需要严谨。阻止不法人员进入,避免工作失误给学生造成不便是她们后勤人员的职责所在。
接受完采访,阿姨便继续进行工作了。
采访丨范越魏宇轩鹿家蒙
文字编辑丨范越魏宇轩鹿家蒙
网络编辑丨王东琳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何翠莲
责任编辑丨苌一苏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